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原福叔的其他类型小说《穿越乱世成兵户,从领媳妇开始小说》,由网络作家“星月骑兵”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除了当上了伍长,李原还有一件好事。因为李原举起了三百斤的石锁。还是这次选丁的甲首。按照规定,他拿到了足有十两的赏银。这让其他的兵户羡慕不已。因为普通的兵户正丁,督军府发的安家钱只有500文,也就是半贯。而辅兵则是更少,只有区区的200文而已。而十两银子,换成大梁的建兴通宝,足足有十贯,也就是一万钱。是别人的二十倍,能不让人羡慕吗。如果省一些花用,这些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家过上大半年能吃饱饭的日子。不过这些兵户虽然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但那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本事举起那三百斤的石锁呢。选丁完毕,督军府给所有新兵户都发下了粗木腰牌。自此之后,他们就脱离了民籍入了兵户的军籍。此时已经是下午申时。今天已经来不及送这些兵户去各自的军堡了。督军府...
《穿越乱世成兵户,从领媳妇开始小说》精彩片段
除了当上了伍长,李原还有一件好事。
因为李原举起了三百斤的石锁。
还是这次选丁的甲首。
按照规定,他拿到了足有十两的赏银。
这让其他的兵户羡慕不已。
因为普通的兵户正丁,督军府发的安家钱只有500文,也就是半贯。
而辅兵则是更少,只有区区的200文而已。
而十两银子,换成大梁的建兴通宝,足足有十贯,也就是一万钱。
是别人的二十倍,能不让人羡慕吗。
如果省一些花用,这些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家过上大半年能吃饱饭的日子。
不过这些兵户虽然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但那也没办法。
谁让他们没本事举起那三百斤的石锁呢。
选丁完毕,督军府给所有新兵户都发下了粗木腰牌。
自此之后,他们就脱离了民籍入了兵户的军籍。
此时已经是下午申时。
今天已经来不及送这些兵户去各自的军堡了。
督军府便下令,让这些兵户先在校场周围的草棚中挨过一夜。
明日清晨,便会有官吏送他们去各自的军堡。
督军府对他们也未加约束,上官也准许他们可以在县城中走动。
这些兵户现在都已经入籍,并不怕他们逃走,反正跑了到他们家中在索拿便是。
到那时,就不是兵户而是兵奴了。
这些新进兵户,知道明日便可以去兵寨中分田宅妻子,哪里会跑。
很多人单身了一辈子,还没摸过女人。
现在正做着有媳妇的美梦呢。
此时,一些兵户围住一名中年汉子。
都在嬉皮笑脸的问事情。
李原看去,这名中年汉子,正是刚才给周边几人讲解兵户体制的那人。
他现在腰上,也挂着一块辅兵的粗木腰牌。
看样子似乎正要离开校场去往县城之内。
这时有人拦住他说道。
“福叔,先别忙着走。”
“你腰里就200钱,去县里又能做什么。”
“莫不是急着去青楼睡小娘。”
“你先给几位弟兄讲一讲这当兵户的弯弯绕。”
“大家在给你凑些铜子,让你今晚能找个半掩门如何?”
说完,这群新进兵户,便是一阵粗俗的哄笑。
这位叫福叔的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好吧,你们想问啥就问。”
“大家以后都是兵户袍泽。”
“我知道的,自然会跟大家说。”
李原和周围的人打听一番才知道。
这位福叔,据说前后来应募过三次,但因为年纪略大,之前两次都没能成功。
这一次,因为兵户伤亡过大,督军府选拔兵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是没有残疾的成年男子,便都招了进来。
所以福叔这次也当上了辅兵。
他因为应募的次数多,与督军府的官吏多少也有些相熟。
比一般人多知道了些兵户的规矩和内幕。
这时,一个麻脸汉子,嬉笑着对福叔问道。
“咱们弟兄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军堡分下的婆娘怎么样。”
“今日还听说,分的田宅女子,还分什么上户和下户。”
“这又是如何算的?”
“福叔快给我们兄弟讲讲。”
周围一干男子都是各个点头。
所有人都面带期待之色。
福叔看他们样子都是急不可耐,只能摇头笑了笑说道。
“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选上兵户正丁就可以入上户做户主。”
“所谓上户,说明这户家中,至少有一名年轻好生养的女子。”
“家中宅子也会大些,分下的口田至少也会有半数为土地肥沃的上田。”
众人听罢都面露向往之色。
几名已经拿到正丁腰牌的男子只是嘿嘿的傻笑。
心中自然是高兴无比。
福叔又继续说道。
“而这个下户,情况就多了。”
“分的宅子通常破旧一些,土地也多是取水不便的下田。”
“分给你的女子,长相就不要指望了,只能保证能给你生娃。”
“其实这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的是你入户一看,不但媳妇丑陋,还有几个能吃的半大娃子要你养。”
“到时候你便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身边的汉子听了都是哈哈大笑。
福叔一叹。
“选户都是抽签决定的,还算公平。”
“所谓选丁顶户,就是要男丁能顶起门户过日子。”
“能养活这一户里的女子,娃子,能给他们挣粮吃。”
“选好选赖,都是自己的运气,怪不得别人。”
“我们这里运气最好的,就是这位小哥。”
福叔一指正站在一旁仔细聆听的李原。
“人家是甲首,入了堡寨是有选户权利的。”
“看上哪家的宅子女人都可以。”
“其他人哪怕是正丁,也只能抽签,只能听天由命了。”
其他人看向李原自然更是羡慕不已。
李原看众人都看向自己。
便走到福叔面前问道。
“这位兄弟,看你刚才要急着去城内,莫不是要采买什么东西?”
“是不是我们明日去给人家当户主,也需要准备些什么?”
众人一听,也是各个点头。
李原说的很有道理。
这去顶户当户主不能空手去吧。
肯定也是要准备些什么。
福叔也是微微一笑说道。
“这位兄弟真是心思缜密。”
“不错,我正是要入城采买些东西。”
“原因吗,也很简单。”
“明日入了村,被你选中的女子,是要准备一桌迎夫宴的。”
“另外按规矩,村中的兵户百长和村中乡老是要来迎新户的”
“而新兵户也要给人家敬上三杯酒才行。”
“可是你们想想,这些女子都是战死兵户的亲眷,因为守孝,失去男人养家已然半年。”
“虽然督军府每月,会给她们发些米粮救济。”
“但那又能顶什么事,她们只能靠变卖家中资财,奋力劳作才能熬过这半年。”
“此时这些女子,定然已经家无存粮,贫苦以及。”
“这置办迎夫宴,又必须有酒有肉才算是有脸面。”
“我这200钱的安家费,准备去城中市场买些粗酒肉食,明日便直接带过去,不让我未来的婆娘为难。”
“我给她带了酒肉,她必然高兴,以后也定然会对我好。”
周边众人听后都是纷纷点头。
心中想到,“原来如此。”
老者听了李原的话。
也只能点头称赞李原仁义。
现在能如此信任别人的人,真是不多见了。
见那名山民女孩已经走远。
李原便起身,扛着扁担向县城外的校场走去。
到了校场附近,李原又看了看督军府给兵户们准备过夜的草棚。
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那些草棚本是督军府操练士卒时临时歇脚用的。
除了有个草顶周围并没有墙壁,其实是四面漏风。
在此时节,夜风也是很凉的。
就算自己身体健壮,也没有必要冒着着凉的风险睡在这里。
李原现在身上可带着不少的银钱。
而且还采买了一担物资,更是要好好看护。
想了一下,李原便在校场附近寻了一家邸店。
所谓邸店就是给脚夫和行商歇脚过夜的旅店。
条件虽然也很简陋,但也比草棚要好得多。
李原花了10钱,租了一个舒服的铺位,好好的休息了一晚。
次日清晨。
天刚蒙蒙亮。
几百名兵户就都在校场上汇集了。
李原来的并不算晚。
他看到并不是只有自己挑着扁担。
很多兵户都和李原一样。
将买来的物资用扁担挑着,扁担一头挂着肉食酒壶一头担着粮食。
各个神情都是喜气洋洋。
李原简单的啃了个饼子当早餐。
太阳微升,几队人就在督军府官吏的带领下出发了。
青原县督军府麾下,共有5个军堡。
分别是西河堡、靠山堡、砥石堡、清水堡、五松堡。
每个军堡之下,又各有数个兵户村寨。
青原县督军府会先将这些选拔好的兵户,送到各个军堡。
然后再由军堡派出人手,将他们分送到各个对应的村寨。
行至午时,李原这一路就到了西河堡。
西河堡虽然距离李原的家并不算远,但这也是他第一次来。
举目望去,所谓军堡其实就是大一些的镇子。
与寻常镇子不同的是,军堡都建有坚固高大的夯土围墙。
这些兵户先被带到军堡的镇守衙门。
各自登录了姓名兵籍。
登录完成后。
就有几名身穿罩甲的军堡都尉出来高喊。
“去黑林村的跟我走。”
“去下河村的到我这里来。”
李原找到带队去东乡村的军堡都尉。
站到他这一队里面。
这名都尉是个矮壮的胖子,还有些眯眯眼。
见人齐了便问道。
“听说你们中,今日选出来个力士。”
“不知是哪一位。”
李原忙出列拱手说道。
“正是下属。”
那名都尉一看,是名俊朗的青年。
不由得点头大笑。
“不错,我们西河堡终于又来了位猛士。”
“好了大家跟我走。”
这东乡村距离西河堡并不远。
行走也不过是半个时辰。
下午未时,编入东乡村的15名兵户就来到了东乡村外。
那个都尉站住说道。
“今天你们中有一位力士。”
“按照规定,他是可以优先选户的。”
“所以这位......”
李原忙出列躬身行礼。
“我叫李原。”
那名都尉点点头。
“那就给你两刻钟,先入村选户。”
“只要是村中门前挂着灯笼,上面写着恭迎二字的,都是这次选丁顶户的人家。”
“凡村中门前挂的是红色灯笼的,就是上户。”
“挂青色灯笼的,为下户。”
“你选中了哪一户,就拿下他家的门侧户牌、”
“在交给我编户入册即可。”
“入册之后,你李原便是这户的男主人了。”
“可听明白了?”
李原忙拱手称是,挑着扁担走向了东乡村。
这个村寨,看起来并不算大。
房屋目测有一百余户左右。
此时在村口,有不少村民正在举目围观。
为首的是一名胡须花白的老者。
正是此村的村长,人称高伯。
身旁另有一名虬髯麻脸的中年汉子。
是此村的兵户百长,名叫薛大成。
在他们身后,则是站着此村的数名乡老。
今日是给村中分配新兵户的大日子。
作为东乡村的负责人,他们必须要在村口前迎接新兵户。
李原看见他们,忙放下扁担向前紧走几步。
从腰上取下乌木腰牌向前一递,口中说道。
“兵户李原,奉督军府令,入户东乡村。”
“拜见村正、百长。”
两人见这名俊朗的少年郎谈吐得体。
都是满意的微微点头。
再一看,李原递过来的居然是少见的乌木腰牌。
两人都是老兵户了。
自然是知道,拿这种腰牌的,说明他在选丁时举起了三百斤的石锁,算是名力士。
村正和百长很是惊喜,我这小小的东乡村居然分来了这样的人物。
乌木腰牌有优先选户的权利。
两人自然是知道的,也不敢怠慢。
忙对着李原说道。
“既然这位兄弟手中拿的是乌木腰牌,那就可自行选户。”
“就先请入村吧。”
李原也不客气,一拱手,便扛起扁担迈步走进了东乡村。
在村子中的土路上行走,李原四下张望。
这个村寨看起来和自己的李家村一样贫穷。
周围都是篱笆矮墙圈起来的院落和院子里低矮的土屋。
房屋基本都是草顶,没有一户是砖瓦房。
一些屋宅的门前挂着灯笼。
青色的灯笼居多,而红色的灯笼则很少。
这倒是正常,毕竟一般村中上户并不多。
行走间,李原向一户挂着青色灯笼的院中望去。
院子很小,里面也只有一间草顶土屋。
院子中摆着一个破旧的木桌,上面备了些粗陋的酒食。
而木桌之后,则跪着一名长相黑廋的女子在打着哈欠。
李原摇了摇头,又向前走了十几步。
前面是一户挂着红色灯笼的宅院。
从篱笆墙望进去,只见一名面目清秀的女子,正在往院子中的桌案上端食物。
不但有酒有肉,居然还有一尾河鱼。
这户的土屋,也比刚才挂青色灯笼的那户大了许多。
李原点了点头,看来上户和下户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又走了几户,都是差不多的样子。
女子在院子中布置好了迎夫宴,跪在桌案后等候官家配来的夫君。
而李原手中的这块乌木腰牌。
则是有在村中优先挑选屋宅女人的权利。
在这两刻钟之内,他只要是看中了哪处屋宅和女子。
就可取了那户人家门口的户牌。
交给等在村口的军堡都尉入册。
那这户里面的女人和屋宅就都是他李原的了。
李原和小夏先将粮车运进自家院子。
又给三位车夫结了一百二十钱的车费。
三人欢欢喜喜的推车走了。
喘了一口气。
李原与小夏便背上粮袋,开始挨家分粮。
分粮自然是从自家的左邻右舍开始。
住在李原家左侧的,是位老实巴交的汉子。
大名没人记得了,因为人长的黑,还姓刘,别人就都叫他刘黑头。
李原敲开他家门的时候,发现他正和自家婆娘在做饭。
刘黑头的老婆年龄也不大,但却很是清瘦,脸色蜡黄,明显是营养不良。
而俩人的饭食也让李原很是意外。
那是装在一个破布袋里的一种黄褐色的粉面。
这个东西李原是知道的,这是榆树皮磨的粉。
树皮粉是乡下闹饥荒时的口粮。
树皮粉难吃的很,也仅仅是能够续命而已。
看起来,这位刘黑头的家里已经很缺粮了。
刘黑头抬头一看是李原有些意外。
忙笑着问道。
“李郎,找我有事吗?”
李原上前一步,伸手递过来一个粮袋。
“刘兄弟,前几日我不是得了些银钱吗,不敢独享。”
“便买了些粮食给大家分分。”
“这是一斗粟米,刘兄弟不要客气。”
刘黑头的表情有些不可置信。
“李郎...你...你是说要给我粮?”
李原点点头。
“正是。”
刘黑头有些激动的搓了搓手。
“这年景,李兄弟居然给我粮。”
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可这,无功不受禄,这...这怎么好意思。”
这时,他家婆娘把粮袋接了过去,又不满的看了刘黑头一眼说道。
“你这汉子真不爽利。”
“俺家娃好几日都没吃正经粮食了。”
“既然李兄弟给了粮,你就拿着。”
“要报答,就帮李兄弟做些活计。”
李原点点头说道。
“嫂子说得对,我正有事想请刘兄弟帮忙?”
刘黑头得了粮,心下高兴。
便拍着胸口说道。
“李兄弟,有事你就说。”
“我能做的一定出力。”
李原则是笑着说道。
“不是什么大事。”
“我要给村中所有人分粮,人手有些不足,李兄弟可愿意帮忙?”
刘黑头一听,只是让自己出些力气,帮忙分粮。
这太容易了,于是说道。
“李兄弟,没问题,我这就来帮忙。”
转头又对自家婆娘喊道。
“家里的,把粟米给我闷上,我一会回来要吃粟米饭。”
刘家媳妇白了一眼刘黑头,嘴里嘀咕道。
“刚有点粮就得意忘形。”
不过还是很听话的,捧着粮袋去厨房做粟米饭了。
家中两个瘦弱的娃子,听说一会有粟米饭吃,不用再喝那些难吃的树皮糊糊。
都高兴的围着娘亲嬉闹欢跑。
刘家媳妇也难得的露出了笑容。
有了刘黑头的帮忙。
李原与小夏省了不小的力气。
住在李原家右侧的是一户匠人。
李原拍开门后。
发现家中只有爷孙两人。
老匠人今年年纪有五十多岁,但看面容十分的苍老。
皱纹的沟壑爬满了脸,看起来像是有六七十的样子。
家中的小孙子今年七八岁。
但因为常年吃不饱饭,身体瘦弱的很。
李原看了一下爷孙俩的饭食。
是熬的一锅米糠。
所谓米糠,就是粮食研磨时剩下的麸皮谷壳。
米糠里面的杂质很多,味道并不好。
爷孙俩却是吃的香甜。
瘦弱的孙子甚至仔细把碗舔干净。
还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
李原看的是一阵心酸。
同样也给爷孙俩送上了一斗粟米。
这让老匠人激动不已,连连称谢。
一斗粟米有十二斤左右,爷孙俩省着点吃的话,足以能吃上七八天。
李原看着爷孙俩吃的米糠心下一动,便问道。
“这米糠在哪里能买到,多少钱一石。”
老头答道。
“军堡或是县里的粮店都有的卖。”
“这东西不值钱,一石米糠也只要80钱。”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米糠都是留给大牲口当牛马料用的。”
“但现在是荒年,人都吃不饱。”
“所以这米糠也成了很多穷人的口粮。”
李原在上一世,知道一个法子,可以用米糠酿酒。
虽然出酒率比粮食低些,但成本比用粮食低很多。
米糠酿酒本地人也试过。
只是杂质多味道差,也卖不上价。
不过李原准备做的是蒸馏酒,所以这不是问题。
辞别了老匠人。
李原带着小夏和刘黑头开始在村中挨家送粮。
村里人接到李原送的粮食,都是各个称谢。
这几日对李原得外财的嫉妒几乎是一扫而光。
到处都是称颂李郎仁义的声音。
借着送粮,李原对东乡村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东乡村,有一百一十二户。
其中大部分是贫穷的下户。
更有一些家中,只有独身女子。
虽然前几日督军府送来了25名男丁配户。
但村中只有女子的寡户,仍然还有二十几户。
其中大多都是身材瘦弱无人看上的孤女寡妇。
这些人可怜的很。
很多孤女早已粮尽,每日靠野菜树皮充饥,在饿死的边缘挣扎。
李原送粮的时候,很多女子甚至跪地哭泣拜谢。
虽然李原送的粮食不多,却也可以让她们活的久一点。
孤女们的惨状,看的李原唏嘘不已。
叹了一声世道艰难。
李原最后去的,是老村正和薛百长的家。
巧的是,来到老村正家,发现村正和百长正在一起喝酒。
这倒是让李原省了力气,不用再跑一家。
这两位是村中的实权人物又是长者。
李原送给他们的东西自然是不一样。
送给村正和百长的,各是一壶酒和一端布料。
这让两人都很高兴,马上邀请李原一同入席共饮。
李原也想和村正百长拉近关系,便没客气。
与两位村中长者饮了几杯。
气氛也活络了起来。
席间,村正和百长将李原好一顿夸奖。
毕竟得了银钱,愿意分给乡邻的人并不多。
这也说明李原为人仗义,值得深交。
李原也感叹村人过的艰难,尤其是那些孤苦的女人,她们的日子真是让人心痛。
老村正喝了一口酒说道。
“我看李郎,青春正好,身强力壮。”
“那些孤女中,你若是有中意的大可收入房中。”
“无论是为奴为婢,能给她们一口粮吃,也算是救了她们的性命。”
薛百长也是叹了口气。
“是啊,现在是大荒之年。”
“村中下户,几乎家家断粮挨饿。”
“那些孤女家中没有男人干活挣粮,恐怕今年会饿死不少。”
“真是让人可怜啊。”
她们比任何人都怕这家工坊倒闭了。
一旦没了工坊,她们又得过回去衣食无着的日子。
所以宁可自己少拿工钱,也要李郎的工坊不倒。
这让李原很是感动。
既然工钱不能涨,那就在伙食上涨一涨吧。
今日中午,轮休吃饭的女工们来到院中的饭堂。
所谓饭堂,其实就是临时搭建的一座大草棚,里面摆了些粗陋的木桌和长椅。
女工们刚整齐的坐好,负责做饭的女人就将装满粟米饭的木桶摆在了木桌上。
之后端上来两个大盆菜,一盆是酱菜。
酱菜盐加的很足,可以给这些强体力劳动的女工们补充盐分。
另一盆是煮黄豆拌野菜。
这菜平日里在家都吃不到,女工们都是一阵欣喜。
正在这时,又端上来了一盆菜,这菜的样子大家从未见过,白花花的方块整整装了一大盆。
女工们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奇怪。
这是什么食物,大家以前都从未见过。
来送饭的小竹则是笑着说道。
“这是我家郎君新做的吃食,叫豆腐。”
“姐妹们可以尝尝。”
女工们都是惊奇,几个胆子大的已经动了筷子。
这次送的是盐水豆腐,上面还撒了葱花。
白花花软糯的豆腐入口。
初尝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味道,但却有一股清香。
而且吃到口中,入口即化非常美味。
“好吃,真是好吃!”
这些孤女的日常饮食严重缺少蛋白。
豆腐对她们来说可是难得补充蛋白质的食物。
拿起一碗热腾腾的粟米饭,扣上一勺酱菜再来上几块可口的豆腐。
女工们幸福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她们也知道时间紧迫,为了能给李郎君多织一些布,吃饭都是飞快。
吃完饭的女工,到一旁饮水处的大缸里,拿起椰瓢在饱饮加了盐的凉开水。
吃饱喝足,女工们马上赶去各自的岗位,一刻不耽误的继续开工。
工坊内,女工拉动织机的声音不绝于耳。
由于女工们非常的勤奋卖力。
仓库内加工好的麻布也在迅速的增加。
不到十天时间,库房中就已经囤积了上百匹的麻布。
李原觉得,应该送一次麻布了。
正巧这个时候,用高粱酿造出来的新酒也装瓶了。
这种酒的品质和味道,远超之前的百花酿和青原浆。
喝一口让人身心迷醉,爽利无比。
李原估计,这种高粱酒的品质已经很接近后世的白酒了。
李原将这种品质极高的高粱酒起名为忘忧浆
只是这第一批产量并不算多,只有94瓶。
李原决定带一批去县城醉香楼试试水。
至于豆腐,实话说他在大梁朝发明豆腐的目的其实更多是想改善伙食。
豆腐即便是再好吃,也有保质期短利润低的缺点。
从东乡村向县城运送豆腐更不合算。
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县城办一家豆腐坊。
不过李原暂时还未考虑将工坊开到青原县城。
先走一步看一步,夯实基础要紧。
李原让崔平准备好马车。
装好新纺的百匹麻布和忘忧浆,带上四名手下,就出发赶往青原县城了。
一路上,李原让大家提高警惕。
最近青原县的匪患闹的愈加厉害。
行走在路上不得不小心。
好在李原几人都是全副武装。
为首的李原和崔勇更是身披短甲。
路上虽然有几拨人看起来很是可疑,却很识趣的没有过来打扰。
并且严格标注了零件的尺寸。
至于工匠,李原决定去趟西河堡,他记得堡中有好几家木工坊,应该可以找到足够的工匠。
第三件事是要到西河堡的镇守衙门办一份麻纺工坊的商贴。
这个可以去找工匠的时候一起去办。
最后一件就是要派人收购苎麻,工坊一旦运作起来,对于原料的消耗非常惊人。
他可不想工坊因为缺少原料而停工。
李原要建麻纺工坊的事,在东乡村很快就传开了。
人们是奔走相告。
李原开出了帮工者,一日十文工钱,管一顿饭的报酬。
几乎村中没什么事的兵户都来了。
督造工坊这件事,李原交给了福叔和刘黑子。
福叔为人圆滑善于沟通,刘黑子为人本分,认死理。
福叔负责组织人手,刘黑子负责工程验收,可以说是人尽其用。
李原要造的工坊房屋并不算复杂。
就是一种举架比普通房屋高大一些的长屋。
同样也是茅草顶,夯土墙壁,只是用了更多的木材做支撑。
这种长屋并不算难造。
村中很多人都会。
只要材料充足人手够用,屋子十几天就可以造出来。
当工坊开始修造长屋的时候,李原则带着崔平去了西河堡。
工坊的商贴很容易办,交了300文钱李原就拿到了商贴。
再就是找到工匠,打造足够的织布机和纺车。
他和崔平走遍了西河堡中的各家木工坊。
总算是找到了足够的工匠分造各部分零件。
并约定十日后,各家所造的部件统一运到东乡村。
安排好这件事,李原又派崔平去附近各村收购苎麻。
约定好价格,同样要求送到东乡村。
李原返回到村中的时候。
发现工坊的工地上,一片热闹的场景。
人们往来穿梭,运送着木材土方和石料。
李原要建的三座长屋每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成长。
李原甚至在工地上见到了很多孤女自愿来帮忙。
她们知道这座麻纺工坊,就是为她们这些孤女建的。
心下感激,能做的就是帮工地运输打杂烧开水。
她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工坊早日完工。
负责监督的福叔和刘黑子也没亏待了这些孤女。
只要来帮忙的,每人都管一顿粟米饭,外加五钱的工钱。
后来村中的老人和孩子听说之后,也赶来帮忙。
李原依旧让福叔和刘黑子给他们管饭和每日五文的工钱。
就这样,几乎在全村人的帮助下。
不到十天时间,麻纺工坊就建成了。
工坊内有三间长屋,最小的一间是沤麻室。
苎麻运来后,会先在这里进行沤麻处理,之后加工成麻纤维。
第二间最为宽大的长屋就是工坊的生产间。
李原特意设计了更大的窗户便于采光。
生产间的面积很大,至少能同时摆下二十部李原设计的改良织布机。
第三间屋子就是库房,用于储存苎麻材料麻线和麻布。
这几天,从各村收购的苎麻材料已经源源不断的运到了东乡村。
等待加工的苎麻已经堆满了库房。
到了第十日,李原在西河堡定制的纺车和织布机的木质部件,也被工坊陆续送了过来。
各种木质部件堆满了长屋。
看着这些木质零件,女工们有些好奇不知所措。
李原一笑,对大家说道。
“这些是织布机的零件,大家一起动手,咱们把织布机组装起来。”
最新评论